热门内容

公众号"MAKE1"

获取行业最新资讯

请扫码添加

专业客服企业微信

大联大收购文晔是怎么回事?是否恶意收购?并非垄断,是市场选择

简介

随后,文晔对大联大收购一事表示抗议,文晔员工组成自救会抗议,董事发声。对于外界质疑,大联大强调这项投资是财务性投资,非恶意收购。并不存在垄断问题而针对此次争议最多的垄断问题,文晔先前提出,在市场占有率部分,大联大及文晔两家分销商若合并起来,在亚太的市占将超过五成,形成垄断或独占。虽然从目前公布的财报来看,两家企业并未受到TI取消代理权的影响,同时两家企业也在对外宣布调整产线、开发新产线,受影响不大。

11月12日下午,大联大宣布将以每股新台币45.8元,公开收购文晔科技最高30%股权,收购时间11月13日至12月12日,并强调无意影响文晔的经营计划。

随后,文晔对大联大收购一事表示抗议,文晔员工组成自救会抗议,董事发声。

根据以往的整理,文晔目前的疑虑和反击点主要有四部分:

1.文晔失去控制权;2.大联大投资的合法性;3.业务冲击;4.裁员。

对于外界质疑,大联大强调这项投资是财务性投资,非恶意收购。大联大董事长黄伟祥强调,公司只是单纯的财务性投资,此次虽为“奇袭式的公开收购",但绝对出自于善意。

大联大财务长袁兴文简短QA:

Q:文晔质疑你们以短支长,违反银行法?

A:法律层面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不回应。但请记得大联大是投资控股公司,本业是投资,银行借款做营运资金,而投资就是大联大的本业。

Q:收购进度如何?资金有无问题?

A:收购到5%最低门槛会公告,最后也会对外说明整体收购状况。资金81亿元早已汇入凯基专户,钱已经进银行。

Q:文晔独董质疑若你们持股3成,届时不参加股东会,就会流会?

A:经营团队应该多跟股东沟通,而非把会议召开责任放在股东身上。

Q:文晔质疑你们恶意并购?

A:我们是完全的财务投资,认为文晔经营团队非常优秀,想将获利最大化,不拿董事,不干预日常营运,早已表明无介入意图,无意图结合,我们支持公司派。

Q:文晔呼吁股东不要参加应卖,是否继续收购?

A:会!继续买。

Q:文晔认为大联大买到3成,客户会质疑两边互有串连?

A:我们不介入营运,不管日常事务,会继续互相竞争!客户完全没伤害。

Q:文晔说你们公开收购书有伏笔,若为维护股东权益必要才会影响文晔经营,话没说死?

A:财务投资也仍需要针对:股东权益、法遵、公司治理三方面监督被投资标的,强调无结合意图。

Q:文晔说你们公开收购,没有先向公交会申请?

A:我们向文晔股东征求买股票投资,无结合意图,不需要申请公平交易委员会。

并不存在垄断问题

而针对此次争议最多的垄断问题,文晔先前提出,在市场占有率部分,大联大及文晔两家分销商若合并起来,在亚太的市占将超过五成,形成垄断或独占。但袁兴文表示,事实上客户有很大比重是自己采购,不会只透过代理商采购,代理商占市场比例很小,绝不会出现垄断情况。

例如,文晔财报显示,文晔在亚太市场市占率为3.2%,大联大营收是文晔1.6倍,市占应该是5.1%左右,两者相加也只有8.3%,与五成有很⼤出入。

事实上,半导体代理商必须靠服务及更多产品线才能争取客户,取得更大商机,利润率极低,毛利率不超5%。事实上,10月份德州仪器取消大联大、文晔及安富利三家公司的代理权,说断就断,这才是事实上的垄断,代理商没有任何办法。

当下,TI与世平(世平是大联大控股旗下成员)、文晔的代理权明年年末将到期。公开数据显示,TI业务占世平年营收22.1%,占大联大合并报表营收11.28% ,TI业务占据文晔营收的20.05%。

虽然从目前公布的财报来看,两家企业并未受到TI取消代理权的影响,同时两家企业也在对外宣布调整产线、开发新产线,受影响不大。但从长期来看,被TI带走的产线在未补充及适应之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也是大联大收购文晔的主要原因之一。

01、大联大的合并与收购

纵观大联大的发家史,“并购”是其发展壮大绕不过的底色。2005年3月,台湾两大IC授权分销商世平与品佳以股份转换的方式成立“大联大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彼时,1980年成立的世平是台湾第一大半导体分销商,1987年成立的品佳是台湾第三大电子零组件分销商。

电子时报2005年的报道显示:台湾IC代理商商家数目前至少35家,其中过百亿元规模者不超过10家,中小型IC分销商比比皆是。

从大环境来看,台湾IC代理商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内外夹击,在外Arrow(艾睿)、Avnet(安富利)已经占据大陆IC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内由于玩家众多,台湾IC代理商市场而进入恶意竞争,部分中小型通路商为变现,以超低价出清存货,IC价格崩盘混乱。

时任世平董事长、大联大现任董事长黄伟祥表示,面临全球前两大半导体代理商Arrow,Avnet挟全球资源进行亚太市场的挤压,必须要在更快的时间整合与其对抗。

两家竞争企业的结合,是否能够相融是重点,如果操作不当,事倍功半、客户流失、人去楼空不是没有可能,而控股公司的组合方式为两家公司的冲突提供了缓冲带。

所谓的控股模式可以总结为“前端分,后端合"策略,即在前端被并购企业可以保持品牌、运营方式及企业内核结构不变,而在仓库、人事、法务等方面实现整合与共享。

事实证明,两者的结合最终是有益的。在运营成本方面,大联大的平均营运成本只有3%左右,相较业界平均10%要少;在业务方面,大联大取得了全球前25大半导体大厂中的14家代理权,产品线达100条,涵盖3C产业,全球销售据点14个,增加了约1亿元收益。据了解,在两家公司合并后,大联大当年的利润是往年两家公司利润的两倍。

截至目前,大联大控跃居是全球第一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代理产品供货商超过250家,全球约104个分销据点,2018年营业额达180.7亿美金。

大联大的一层含义是“大者恒大”,大者恒大的要义在于强者更强,这也是和半导体分销商的属性有关。相较于IC设计企业,半导体分销商的毛利率不高,普遍落在1%到4%之间,大联大的毛利率在4%-5%之间,文晔的毛利率在3%-4%之间。体量越大,可降低运营成本,利率自然就上升,这也是多数分销商不断壮大体量的原因。

大联大合并与收购一览,来源:大联大官网

从大联大官网公布的信息来看,近年来,大联大开启了一系列合并与收购之举,先后将凯悌、诠鼎科技、全润电子、友尚等多家企业招至麾下,为继续优化运营效率,大联大目前主要的控股集团主要整合成四家:世平、品佳、诠鼎、友尚。

02、一个与大联大、文晔无关的故事

射频芯片一直被称为“模拟芯片皇冠上的明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手机芯片厂商布局射频前端,更是具有战略发展意义。

联发科进入手机领域不久,就曾成立过一家名为“源通”的射频PA公司,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该PA公司并未成气候。在2007年,联发科投资络达科技,并获取了其31.55%的股权,成为络达第一大股东。此前,络达科技是一家主营FM芯片的公司,而且客户多为两岸手机大厂。联发科入股之后,络达积极切入大陆PHS手机芯片市场,开始生产蓝牙、射频PA器件。

2017年第一季度,联发科再次以每股新台币110元的价格,收购了络达科技的部分股份,此时的联发科共计持有络达科技44%的股份。2017年下半年,联发科完成对络达科技100%的股份收购。


而此前,联发科也一直觊觎了唯捷创芯(Vanchip)很久,唯捷创芯是大陆最大的射频IC设计公司,由前RFMD人员成立,以主流的GaAs工艺切入射频PA市场。其4G PA出货量是国内最大的,出货覆盖前几大手机设计公司以及小米。

但苦于双方没有完全沟通好,在这段时间,络达和唯捷创芯打起了价格战,具体做法就是在唯捷创芯向客户报价之后,络达就以一个更低的价格报价同一个客户。通过这种以本伤人的方式,络达把唯捷创芯的销售额和毛利率一直往下打,让他们在2018年举步维艰,同时也把4G PA的价格从一美金打到了八毛美金。

有靠山的络达能撑,单打独斗的唯捷创芯却难坚持。

今年4月30日联发科增资入股4000万美元投资了苦苦支撑的唯捷创芯。由于络达和唯捷创芯的客户基本重合,8月1日,联发科将旗下络达科技的PA部门就地解散,且加大投资唯捷创芯。

这让很多人会联想到汇顶科技。以电话芯片起家的汇顶,在联发科的投资引领下,转做触控芯片,成功进入手机市场。在2016年上市时,汇顶科技创下了连涨20个涨停板的奇迹,同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千亿市值的半导体公司。在汇顶科技的成功中,联发科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当年联发科投资汇顶的时候,一股价格是一块多元人民币,上市以后联发科的回报多达数百倍。现在联发科很看好唯捷创芯,而唯捷创芯也很有可能复制汇顶的成功。

03、结语

兴旺发达的背后,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逃脱不了月盈则亏的规律。

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现在,黄伟祥都在推崇收购同业者或者同业相关企业,以提高大联大本身的竞争力,他把这种策略称之为“竞合”。竞合百科释意:合作竞争理论,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的缺点的认识和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

事实上,从过去许多公开收购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出来,这会是一场比股权多寡、比钱袋子的争夺战。文晔董事长郑文宗从挂牌时持股23.69%降至目前的4.77%,其夫人许文红从8.12%降到1.42%,公司在公开市场交易避免不了有被买走的风险。

还有40多天时间,大联大以时间换空间即可,但留给文晔的时间不多了。但文晔显然不能再打悲情牌,拿钱出来,稳定文晔股价,或许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友商,竞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就像芯片原厂并购,砍代理一样,最好的决定,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事,但这就是生意应该有的样子。收购文晔或许也是大联大的竞合选择。最终结果无从得知,40多天之后将见分晓。

原文来自:芯世相

5
 条评论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