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WeLink,如何破局协同办公市场?
说到协同办公,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是什么,但提起钉钉和企业微信相信大部分人即使没有用过也略知一二,而后者便是前者的典型应用。
2015年,对标微信推“来往”不成的阿里顺势进入了企业IM领域,没曾想推出的钉钉踩对风口一炮而红,帮助阿里在办公领域圆了社交梦。出于战略防守,隔年腾讯推出了企业微信,凭借着和微信相似的操作体验,以及腾讯企业邮箱与微信企业号的导流,企业微信很快也站稳了脚跟。
一个出于社交梦,另一个为了战略防守,“被动”进入企业办公领域的AT没曾想在近年来的消费互联网退潮与产业互联网崛起的大势中,“无意”间建立了一个入口级的应用。原以为协同办公已是AT的天下,但同样看重企业赛道的华为云也决定入局,在其内部已经应用3年,为华为全球1023个办公点的19万员工提供协同办公服务的华为云WeLink于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在美国,SaaS领域的Salesforce以CRM为抓手,建立了一个开发者生态,能为各类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企业服务,俨然成为了一个企业服务的入口,自身的市值也一路冲高至1400多亿美元。很多人判断中国的企业服务入口不太可能在CRM厂商中产生,而有很大概率会在协同办公领域出现。
与此同时,IaaS厂商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持续打价格战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云厂商们都急于在基础的云服务之外再建立起一个业务支柱,用两条腿走路。此时有望成为企业服务入口的协同办公SaaS就成为了必争之地。阿里直接把钉钉并入了阿里云,腾讯也正着手打通腾讯云和企业微信,AT都在试图完成内部的资源整合以应对云服务2.0时代。
华为云此时入局协同办公领域绝非偶然,作为一个重量级玩家,所有人都在好奇华为云的加入会给行业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
押注数字化办公风口
移动互联网10年,对人口红利的挖掘已经接近尾声,针对C端提供服务的消费互联网的增长空间已经见顶,因此各互联网企业纷纷把矛头转向了B端企业用户,试图在下一个10年开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红利。
就连一向缺乏to B基因的腾讯也已经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在去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断言“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
作为开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抓手,一向“冷清”的企业服务今年成了热门投资赛道,据悉金沙江今年70%的投资投向了to B创业项目,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以其云服务业务为基础,开始大力推动企业服务生态建设。
其中阿里云和腾讯云都打出了要建立SaaS生态的口号,并且此二者手里还分别握有钉钉和企业微信两大协同办公SaaS,均欲开启“云”、“端”结合的企业服务生态。
协同办公SaaS就像一个联接器,可以把各类企业办公应用聚合在一个终端,把过去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署的彼此割裂的应用做一个集成,其价值之于企业服务相当于微信之于消费互联网,有极大概率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扮演数字化办公平台的角色,成为新时代的流量入口。
阿里和腾讯因为机缘巧合提前在这个领域做了布局,取得了一定先发优势,但产业互联网才刚刚开始,有志于角逐下一个时代的科技企业纷纷跟进,字节跳动推出了飞书,华为云则于近日推出了WeLink。而且对于这些科技巨头而言,做数字化办公平台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为自己的云服务业务建立新的护城河。
过去的互联网发展史让所有的人明白一个道理,即能成为商业基础设施的企业会成为一个时代最成功的企业。而“云”是最有机会成为新时代商业基础设施的业务之一,它就像数字化时代的水电煤,因此各科技巨头过去几年都布局了自己的云业务。
云服务过去几年在国内取得了爆发式增长,头部云厂商的年复合增长率都保持在三位数水平,但过去几年选择“上云”的主要是泛科技创新企业,随着这类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云化”,云厂商的增长开始放缓。
为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各云厂商纷纷把目标转向了规模更大的传统企业,擅长2B业务的华为率先提出了Cloud 2.0。但传统企业相对保守,对核心业务上云有诸多顾虑,业务开展有难度。相比把服务器、数据库搬上云,让传统企业使用办公SaaS平台的难度要小很多,因此以需求最刚性的协同办公SaaS切入,对于云厂商而言是一个不错的抓手。
而且IaaS层的服务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各云厂商的业务同质化愈发严重,价格战成为了当前竞争的焦点,长此以往对谁都没要好处。为了打破僵局,各云厂商都试图在SaaS层建立起竞争壁垒,有望成为SaaS入口的数字化办公平台的价值也就快速凸显出来。
因此,此时华为云推出WeLink入局数字化办公赛道也就不奇怪了。
华为的优势和WeLink的卖点
以华为的江湖地位,它的加入必将对整个企业办公行业带来冲击。
华为本身就是一家to B基因的公司,是过去30年中国最成功的服务企业级客户的科技巨头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大量政企客户资源。因此,华为云WeLink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启动初期不会缺客户资源。
另外,华为还是国内在科研投入上最不惜血本的科技企业,其在云计算、5G和AI等前沿技术上的储备和实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些硬科技实力在WeLink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华为云对WeLink的定位也很明确——是更懂企业的智能工作平台,更是企业数字化联接器,主打卖点“联接”和“智能”。
以会议场景为例,无论员工在哪个国家,手持什么设备,均可随时接入1080p的高清视频会议,这是华为通信技术的优势在WeLink上的体现;并且针对多人会议WeLink允许多终端同时标注会议纪要,会议结束后通过扫码就能将会议纪要直接发送到邮箱,非常贴合真实的办公场景;另外针对做会议纪要容易丢失会议重要信息的痛点,WeLink还推出了语音实时转文字的功能,并且可以实时翻译成7种语言。
WeLink还把AI技术实现了多场景的产品化落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智能助手小微。
员工通过语音呼叫智能助手小微,基于华为云EI语音语义技术,可以快速直达100种应用服务,省去了搜索寻找的麻烦;而且小微还和大量应用完成深度对接,员工不仅能通过小微开启应用,甚至可以直接向小微提出需求,小微会自动完成相关操作,比如对小微说预定某时间段从某城市到某城市的航班,小微就会自动打开差旅预定应用然后自动筛选符合要求的航班,员工只需要点击确认并付款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WeLink还开发了大量适用功能,包括将语言翻译和文档翻译等AI功能以产品化的形式融入多种办公场景、帮助企业建立知识库等。与此同时,WeLink还非常重视客户的数字化办公安全问题,其在芯、端、管、云四个层面构建了信息安全体系,以此实现消息和数据加密保护和可追溯。
WeLink的前身是华为内部的数字化办公平台。2017年1月1日,WeLink便已经在华为内部上线使用,3年以来服务了华为全球近19.5万员工,日联接量超过1200万次,将华为整体的协作效率提升了30%。
横向对比,基本功能上WeLink和钉钉、企业微信大同小异,都包含即时通信、企业通信录、企业网盘、智能打卡等基础功能,但在产品理念和具体的风格上三家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阿里主要服务中小企业,因此钉钉在设计上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办公习惯,比如面对面开会的场景;而企业微信承袭了微信的设计思路,简约克制,并且腾讯对产业互联网的主张是不管to B还是to G本质都是to C,因此企业微信的整体定位更符合个人用户的使用习惯;
而华为的基因是服务政企客户,因此WeLink的设计更符合企业的办公场景,尤其是大型政企,WeLink在跨区域、跨部门等复杂协作方面表现更佳。另外,在数据安全问题上明显大企业客户更在意,因此在安全方面WeLink下了更多功夫。
在用户规模上,钉钉已经积累了1000万企业用户;企业微信也有250万企业用户,而且最近微信正尝试向企业微信开放部分功能,会对企业微信的用户增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与这两位“前辈”相比,刚刚对外开放的WeLink的商业化之路刚开始。但由于已经在内部做了深度“测试”,因此WeLink在大企业用户需求贴合度上的优势更明显。
最为关键的是,华为云WeLink与钉钉、企业微信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出发点是不同的。钉钉源于阿里的社交梦,企业微信源于对钉钉的防守,而WeLink则源于华为内部数字化办公的需求,是一款企业原生的协同软件。
几年前,华为本打算采购一款数字化办公软件,市面上有的产品均要求华为交出企业通讯录等核心信息,这点难以被华为接受,因此,IT部门才自己做了一款办公软件WeLink。逐渐地,WeLink不仅仅是华为员工办公的“神器”,也成了华为数字化转型的入口。
基于WE码平台,WeLink将华为的业务服务、公共服务、知识服务等汇聚到一个平台,实现各种办公应用之间的融合,已接入700+应用,让华为人彻底告别此前安装多个华为APP的不良体验。因此,WeLink原生于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诉求,尤其尊重企业对于数据和信息的所有权,是属于企业的智能工作平台。
绕不开的生态建设
数字化办公并不是一个标准化场景,而是一个需求非常分散的场景,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诉求,因此WeLink无法通过一己之力满足所有用户的全部需求,必须引入外部供应商来提供三方服务,也就是说必须构建生态。
WeLink此次对外发布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已经拉了一群合作伙伴做好了蜂群作战准备。截止目前, WeLink已经在CRM、HR、财务报销、任务协同、行政服务等多个领域引入了生态合作伙伴,代表企业有金山办公、中软国际、致远互联、罗技、芯盾集团、目睹直播、视源股份、喜马拉雅等。
并且WeLink的入场姿态也表现得很友好,其宣称会始终保持开放,不会自己做各类应用与生态合作伙伴争利;并且会保持中立,不会要求企业客户的应用必须上华为云,即WeLink不会与华为云做强势绑定,这也与钉钉等友商的理念很不同。
可以看出,华为云打造WeLink目的很明确,不仅要做企业数字办公的联接器,也要做整个企业服务生态的联接器。因此,基于中立开放,作为后来者的WeLink,相比做内部深度资源整合的“前辈”们,或许更有机会“居上”。
原文来自: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