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内容

公众号"MAKE1"

获取行业最新资讯

请扫码添加

专业客服企业微信

疫情过后,数字化趋势将触目所及的所有行业

简介

政府部门也开始助推,例如1月26日,山东省卫健委公布了48家开通线上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名单,“江苏健康通”是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统一入口,汇聚全省所有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资源。医药流通领域疫情同样也成为已经在发生巨变的医药行业的强力催化剂。

物理世界的数字化趋势,就像是《三体》中的二向箔一样,一旦开始,就会不停地延展。我们触目所及的所有行业,注定都要被重新数字化一遍,而被数字化之后的行业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是否还会按照原有的规则和轨道运行?从目前不多的经验来看,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次新冠病毒肆虐带来的人流阻断,给很多线下商业极大的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疫情也的确将一些数字化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极大地提前和放大了。外部世界的网络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很多行业获客以及与客户交互的方式。

最明显的两个行业是零售和教育,长达几十天的隔离,对于整个行业的格局和未来走向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远程非接触式交互的体验和交易方式已经加速进入和融合。

而远程办公、在线销售,包括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降本增效,也都是目前很多关于复工话题在线交流的热点。但是如果把视野从复工面临的问题,再向稍远处投射一下,会看到有很多行业,在经历了这次疫情的洗礼和冲击后,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只是由于需要一些时间,以及很多变化都会发生在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可能暂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之下,几股强劲的潜流。

数字医疗生态

公众的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疫情的防控上,但数字医疗会在疫情之后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已经是一件非常笃定的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的原因,是疫情带来的隔离,使得很多原来根本没时间和精力考虑在线诊疗、在线挂号的医院和医生,以及原来一直依赖传统实体渠道寻医问药的患者,都转到了互联网上。

同时,几大互联网医疗平台都推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咨询服务,有的还利用AI技术第一时间推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助筛查系统。

政府部门也开始助推,例如1月26日,山东省卫健委公布了48家开通线上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名单,“江苏健康通”是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统一入口,汇聚全省所有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资源。只要进行实名注册后,搜索相应医院,即可通过图文问诊或视频问诊的方式对医生发起在线咨询,享受与发热门诊同等的诊疗咨询服务,根据医生的问诊建议,再采取进一步的应对。

这些基于互联网的互动,让医患都有了全新的体验。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委员会主任陈金雄说:“利用在线支付和挂号功能,病人可直接通过互联网挂号。病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医生联系入院,不用通过住院处而直接进入病房。因此互联网进一步应用将会削弱医院的挂号室和住院处的作用。医生和病人还可以直接登录医院的信息系统来调阅医嘱和病历,这样医生哪怕出去开会也可以直接给病人下医嘱。”

就诊流量的向线上转移,在疫情之后很可能会对诊疗流程带来一系列连锁的重构,例如——如果把线上咨询问诊作为入口,这样前期大量的工作就可以由异地医生来承担,门诊诊疗也会以初诊为主,初诊前的轻问诊和复诊可以大部分转到线上;住院诊疗也可以以急危重症为主,病情稳定以居家和随访治疗为主。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起到很好的分诊和转诊作用,避免盲目和无序流动,对于短期解决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等矛盾,长期应对老龄化、慢性病、恶性肿瘤以及健康管理等趋势变化,都提出了新的思路。

此前,互联网医疗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从2018年开始,国家开始连续颁布相关政策,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2019年2月),国家医保局《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2019年8月),希望借助互联网推动医疗改革的急切心态从政策发布的节奏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未来的数字医疗生态,应该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核心的生态,在其中如何从“病本位”到“人本位”,从“治病”到“治病人”,患者如何更多自我管理和参与,医生之间如何更便捷地连接,医院形式将会如何变化,医疗机构之间如何协同,第三方机构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何在?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医药流通领域

疫情同样也成为已经在发生巨变的医药行业的强力催化剂。

2019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以“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的策略,在2019年初就推动国家统一采购的25种药品,平均降低52%,降价最高的是恩替卡韦,降价96%;同时这25种药品还带动其他药品一起降价。2020年3月5日傍晚,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集中采购给这个规模超过2万亿,涉及4000多家药企、100多万家终端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医院主流市场被重塑,进入难度加大,而采用传统人海战术的零售市场开发也遭遇困境,而疫情的突发迅速改变了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消费者消费行为往线上转移,常规药品销售受影响,抗感染、抗病毒药品以及相关的医疗器械、耗材及试剂销售出现大爆发。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传统营销路径被互联网打破,管控及利益结构遇到了空前挑战。

而在这一轮的行业产业链变化调整中,药店将成为一个关键角色,不仅因为政策原因导致更多药品销售业务转向零售药店,也因为在线问诊下“药+医”相结合的模式将为线上销售处方药带来极大的市场空间。但同时,药店也面临着来自同行饱和的竞争,以及线上渠道的“空中打击”,药店单店服务人数逐年下降(2014到2018年间,下降了251人)。这个2万亿的市场,将会继续发生什么变化呢?

商业流通领域

商业流通领域是个更大的高达7.6万亿元规模的行业,而这次疫情也同时暴露了这个领域很多的问题——村县社区隔离的情况下,社区居民的民生基本物资米面粮油蔬菜供应出现中断;背后由于批发市场、经销商出现批量的中断营业,线下门店依赖经销商配送的模式也难以为继;口罩、消毒水等救灾物资,政府配给下发成本高,容易出现差错。同时,由于农户、合作社、一批、二批、零售商这个业务链条在出现紧急情况下无法运转,传统层层批发市场模式中断,农产品滞销严重。

而在救灾过程中,社会各界补救的办法其实也为未来工作指出了方向,尤其是电商的技术与应用表现的较为突出,例如电商企业的全球化物资调拨、无接触配送解决社区生活物资供给、社会物流企业接管红会仓库带来物资分发上效率的提升,这些有益的尝试其实也为在县域解决由来已久的商品流通问题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参考方向——那就是借助电商信息化技术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方式,实现商贸流通场景的在线化转型升级,结合网络型大企业自营型场景,整合可联网运行的区域化面向本地中小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场景,整个改造以交易体系、物流体系为主体,辅助金融支付、质量分级溯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还是集中在服装、3C家电、化妆品和图书等品类产品,刚需的产品诸如米面粮油、快消品、农产品都还没有被电商化改造。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巨大的下沉市场,而疫情又加速了市场需求和矛盾的凸显。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中国为16.9%,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8.5%和11%,农产品损耗率中国为20%-30%,而美日分别为1%-2%和5%。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交易成本每下降10%,交易量就会增加20%。对中国来说,这就意味着提升社会消费零售额1.52万亿。同时,这个巨大市场的改造,也是国家新基建概念完美的落地场景,想象空间巨大。

原文来自: 钛媒体

5
 条评论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