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解读: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突破口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需要更好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解决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难点问题,切实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变成数字经济发展 实现历史交汇
从互联网发展历程可看出,互联网从学术科研到生活服务,再到生产服务过渡,工业生产模式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加速融合,推动两化融合进入新阶段,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副司长王建伟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提出了3个观点。
一是制造业变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制造业变革与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交汇。
二是制造业转型需求与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催生工业互联网平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发展,推动了工业数据爆发式增长需要新的数据管理工具、企业智能化决策需要新的应用创新载体、新型制造模式需要新的业务交互手段三大平台化使能工具走向成熟。
三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连接枢纽和工业配置的核心。究其原因,工业互联网是打通制造与互联网,全面连接设备、软件、人员等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是驱动工业智能,基于海量工业数据分析,形成智能化的生产与运营决策;是打造开放创新生态,通过平台数据和功能的对外开放,支持开发者工业APP创新;是变革生产制造体系。
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质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OT与IT融合是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首先要实现企业的全面数字化,尤其是底层设备设施的数字化,进而实现企业数据的上下层贯通,OT和IT的融合和创新应用;制造能力平台化是关键,未来谁掌握的数据资源越多,谁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人和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是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工业知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加速知识创新和价值创造;开放合作机制是保障,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企业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四化”建设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屈晓东认为,发展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
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必将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新服务,通过设备联网将数据汇聚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从而助推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沿着产业链推进融合发展,使线上消费能力和线下生产能力深度融合,重塑生产流程、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既要通过融合发展赋予制造业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等新特征,也要注重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供包括供应链智能、设备故障诊断、设备数字运维、图像自动外检、工艺参数优化、工业大数据服务、智能配送调度等解决方案,充分发挥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黏合剂”作用。
通过平台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生态。推动先进制造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形成互促共进、开放共享的发展生态。围绕企业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的技术平台、测试平台、信息平台。通过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解决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垂直行业领域,通过平台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可以说,平台就像一个“操作系统”,面对更加细分的垂直市场和纵深化的行业需求,通过整合企业端资源和客户端需求,构建垂直行业的综合化解决方案。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集聚能力,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软件资源、知识模型等制造资源。
通过标准化建设,促进数据资源共享。针对每个产业的不同特征,探索相应的标准化建设,促进数据资源集成共享。推动供需对接、知识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坚持分业施策,深刻把握互联网技术在不同行业、环节的扩散规律和融合方式,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水平差异,完善融合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培育先进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重视标准制定工作,逐步制定一批总体性标准、基础共性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建立统一、综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优化政府服务,妥善处理鼓励创新与加强监管、全面推进与错位发展、加快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形成公平有序的融合发展新环境。
通过体系化建设,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技术融合与理念融合相统一,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发挥互联网聚集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势,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以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服务等为纽带,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促进装备、自动化、软件、通信、互联网等不同领域企业深入合作,推动多领域融合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融通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跨界融通,鼓励龙头工业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将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带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5G网络与数字经济 注入发展新动能
在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同时,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实现3484.2万部,其中5G手机实现了507万部的出货量,是单月出货量首次超过500万部。而5G手机,仅仅是这一新技术带来的庞大的产业空间的一角。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12月13日联合发布的《中国5G经济报告2020》预计,2020年我国5G总投资规模将达到约90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报告还预计,2030年,在直接经济贡献方面,5G将创造6.3万亿元总产出,经济增值2.9万亿元;间接经济贡献方面,5G创造总产出10.6万亿元,经济增值3.6万亿元。
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1至10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9902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信息服务收入规模达6561亿元,同比增长22.7%,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全行业完成研发费用399.8亿元,同比增长23.6%,增速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4.8%,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实际上,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自身正在高速成长,同时也正在快速渗透到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一系列“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相继诞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吕廷杰表示,为工业互联网而生的5G,其最终应用一定不会局限在消费领域,而是会踏入广阔的工业生产。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局副局长袁雷峰此前指出,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关键信息技术正成为引领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作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生产要素,对加快推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进程,保证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原文来自:云创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