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内容

公众号"MAKE1"

获取行业最新资讯

请扫码添加

专业客服企业微信

芯片生产越来越复杂,7nm只剩台积电和三星两家,5nm和3nm将如何发展?

简介

伴随着半导体代工向先进节点的不断发展,有许许多多的节点、半节点、不同的晶体管类型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选项,都在给半导体客户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在7nm进入量产后,5nm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同时3nm也开始“浮出水面”,尽管3nm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好比“雾里看花”。相对来说,5nm的发展思路已经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5nm后的布局

 

代工厂在迈过了7nm量产大关后,开始准备7nm之后下一波的工艺。这对他们的高端客户来说,将面临无数令人困惑的选择,因为他们不知道是应该在5nm下开发芯片,还是等到3nm再开发?或者选择介于两者之间的节点。

与3nm相比,5nm的路径是明确的。但5nm之后,布局将变得开始复杂,因为代工厂添加了半节点流程,如6nm和4nm。移动到这些节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非常昂贵的,而且好处并不明显。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代工业的萎缩。在最高级的节点上可以选择的代工厂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成本的飙升和客户群的减少,该代工领域已经在缩小。带来的问题是,供应商越少了,技术和定价的选项就越少。

今天,三星和台积电是唯一两个能够提供7nm及以下工艺的代工供应商,英特尔和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正在开发中。芯片巨头英特尔,在商业代工业却是一个小角色。英特尔一直在努力输出它的10nm工艺,而中芯国际的7nm的产品还没有确切的时间表。

同在先进节点7nm的三星和台积电,使用的都是finFET技术。这两家都计划把finFET扩展到5nm。与传统的平面晶体管相比,finFET是一种三维结构,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漏电流。

在3nm处,三星正在从finFET过渡到一种新的晶体管结构,称为纳米片FET,这是finFET的一种演变。而台积电并未披露其3nm计划,这使得许多代工客户处于等待状态。消息人士称,台积电正在评估几种选择,包括纳米片、纳米线和增强型finFET。英特尔、台积电和其他公司也在研究新的先进封装,作为一种可能的扩展选项。

尽管如此,晶体管技术可以在3nm下向各个方向发展,finFETs仍在发挥作用,但这项技术需要一些突破。根据一个组织的路线图,在3nm处可能会过渡到一个新架构,或过渡到2nm的半节点。

“5nm仍然是一个finFET,” IMEC的逻辑项目主管Naoto Horiguchi说。“假设在N3,我们正进入从finFET到其他器件架构的过渡期。我们相信这个架构是纳米片。”

纳米片FET是一种环栅(GAA)结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情况。“这个行业非常保守。他们将尽可能延长finFET的寿命,”Horiguchi说。“3nm时,我们有一个使用finFET的窗口。但是,我们需要在整体方面为finFET进行若干工艺的创新改进。

那么,芯片制造商是停留在7nm还是迁移到5nm、3nm,还是新的半节点呢?7nm为大多数应用提供了足够的性能,这决定了它将是一个长期采用的节点。虽然在7nm以后,仍有几个可供选择的高性能节点,但成本都很高,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新技术是否会按期出现,还有待观察。

 

▲ 平面晶体管vsfinFETvs纳米片FET

(资料来源:三星)

 

代工行业大调整

 

一个芯片由晶体管组成,它们在器件中起开关作用。几十年来,集成电路行业一直与摩尔定律同步,该定律指出,芯片的晶体管密度每18到24个月就会翻一番。

因此,在这段时期,芯片制造商引入了一种使晶体管密度更高的新工艺,让业界能够降低每一个晶体管的成本。在每一个节点上,将晶体管性能提高了0.7倍,在原来相同的功耗下提高40%的性能,面积减少50%。

摩尔定律让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就以更低的价格为速度更快的PC铺平了道路。

据IBS称,到2001年,已有超过18家芯片制造商可以加工130nm,这是当时是最先进的工艺。

到2010年底,由于晶圆厂和工艺成本上升,在成本压力下,许多芯片制造商转向了“轻代工”(fab-lite)模式。换句话说,他们一边在自己的工厂生产芯片,同时将某些芯片外包给其他代工厂。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越来越少的芯片制造商能够自己生产较前沿的芯片。有些人甚至退出了这项业务走向Fabless。

尽管如此,代工模式从2000年开始起步,虽然代工厂在技术上落后于英特尔和其他公司,但它们仍然为设计公司提供了各种工艺。

大的变化发生在20nm,当传统平面晶体管因遭遇短沟道效应而无路可走,英特尔在2011年转向了新一代的被称为22nm finFETs的晶体管技术,各代工厂随后逐渐在16nm/14nm节点下迁移到finFETs。

与平面晶体管相比,finFETs有几大优点。“在finFETs中,整个晶体管沿垂直方向拉伸,使沟道从衬底中凸起,栅极围绕鳍的三个侧面。”应用材料的Matt 全球产品管理总监Cogorno在其博客中说。“在一定的二维空间中,栅极以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地控制漏电流。”

FinFETs也是更复杂的器件,它很难在每个节点上制作和缩放,因此,工艺研发成本猛增。所以现在,节点完全缩放的节奏已经从18个月延长到2.5年或更长。

于此,集成电路的设计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根据Gartner的数据,设计28nm平面器件的成本从1000万美元到3500万美元不等。相比之下,设计7nm系统芯片(SoC)的成本从1.2亿美元到4.2亿美元不等。

“设计成本因SoC的复杂性而变化很大,”Gartner的分析师Samuel Wang说。“大约三分之二涉及硬件芯片设计。其余的成本包括软件开发、掩模成本和良率改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成本也会下降。”

尽管如此,成本趋势已经改变了IC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承担最先进节点设计成本的IC公司越来越少。这些公司中的许多家现在主要依靠代工厂来满足生产需要。

客户的减少和不断飙升的制造成本,已经影响到了领先的代工行业。例如,在16nm/14nm全球代工市场中,有五家芯片制造商/代工厂:英特尔、三星、格罗方德、台积电和UMC,中芯国际还处在研究阶段。

但在7nm时,出现了另一个转变。考虑到投资回报率等因素,格罗方德和UMC去年停止了各自的7nm制程努力,而专注做16nm/14nm市场。

剩下的三家情况是,三星和台积电正在全力冲刺7nm及更高级的节点。英特尔在一再推迟之后,计划在2019年中期前出货10nm,7nm计划在2021年出货。与此同时,中芯国际还没有一个时间表。

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代工客户都需要高级节点,28nm及以上的市场仍很活跃。“这主要取决于产品订单,”Gartner的Wang说。“有些产品需要高的性能,设计者仍然可以使用旧节点达到。具有非主流工艺的设计可以与N-1和N-2节点共存。”

很多人同意这一观点。“从经济角度来看,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公司能够负担得起快处于亏损边缘的硅技术,厂家越来越少。对于高性能的市场,总是会有先进工艺需求。但从供应链上看,从量的角度来看,已近开始分裂走向两个方向。前沿技术总有一天需要7、5甚至3nm,但并不一定是现在,”UMC商业管理副总裁WalterNg说。

尽管如此,在服务器和智能手机等特定应用中仍需要先进节点的芯片。随着大量新的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浮出水面,许多公司正在设计用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芯片,这也是先进节点工艺未来新的市场。

“毫无疑问,能够比现在快10倍的计算速度将是商业上有竞争力的需求,即使对于非技术市场也是如此。D2S的首席执行官Aki Fujimura说,“对更多计算能力的需求几乎没有尽头。”

“对计算能力的需求经历了几个转变,首先是GPU,然后是最近的深度学习,” Fujimura说。

人工智能芯片是否需要5nm及以下的工艺节点尚不清楚,但更多的计算能力是需求。但迁移到这些节点并没有变得更容易或更便宜。

 

5纳米到3纳米的最终玩家

 

台积电在2018年初的重大里程碑,是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家7nm供应商。接着,三星进入了7nm竞赛。根据IC Knowledge and TEL,基于finFET的7nm工艺包括56nm到57nm的栅间距和40nm的金属间距。

在其第一版7nm中,台积电使用了193nm的浸入式光刻和多重图形法。今年晚些时候,台积电将采用EUV光刻技术的新版本7nm工艺。EUV简化了工艺步骤,但它是一种昂贵的技术,本身有一系列挑战。

现在,台积电正在为2020年上半年的新5nm制程做准备。台积电的5nm技术速度快15%,比7nm功耗低30%。第二个版本的5nm将于明年推出,速度快7%。两个版本都将使用EUV。

台积电5nm牵引力得益于,预计到2020年,苹果、海思和高通的5nm产量将高速增长。IBS首席执行官Handel Jones表示,“到2020年第四季度,5nm晶圆产量将达到每月4万至6万片。”

台积电5nm采用率低于7nm。首先,5nm是一个全新的工艺,具有更新的EDA工具和IP。此外,它的成本更高。根据Gartner的数据,一般来说,设计5nm器件的成本从2.1亿美元到6.8亿美元不等。

一些芯片制造商希望走7nm的迁移路径,而不需要高成本的5nm。因此,台积电最近推出了一种半节点选项6nm,这是一种权衡后的成本较低的选项。

“N6和N5的数字看起来很接近,但仍有很大差距,”台积电首席执行官C. C. Wei在最近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说。“与N7相比,N5的逻辑密度增加了80%。N6与N7相比仅为18%。所以可以看到在逻辑密度和晶体管性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N5芯片的总功耗较低。N5是一个完整的节点,客户需要时间来设计他们的新产品。N6的妙处在于,如果他们已经在N7中进行了设计,他们只需花费很少的精力就可以进入N6。客户将根据他们的产品特点和市场情况决定用哪一个。”

与此同时,三星的5nm预计将于2020年上半年推出。与7nm相比,三星的5nm finFET技术在逻辑领域提供了高达25%的密度增长,功耗降低20%,性能提高10%。

三星还推出了新的6nm半节点,为客户提供另一个选择。三星代工营销副总裁RyanLee表示:“6nm具有7nm的可扩展性优势,并且IP可以重用。”在其路线图上,三星也在开发4nm的finFET工艺。到目前为止,关于这项技术的公开信息还很少。

5nm后,下一个完整节点是3nm。3nm并不是虚晃一枪,据IBS称,3nm芯片的设计成本从5亿美元到15亿美元不等,工艺开发成本从40亿美元到50亿美元不等,而工厂的运营成本从15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不等。IBS的Jones说,“基于相同的成熟度,3nm的晶体管成本预计将比5nm高20%到25%。与5nmfinFETs相比,预期性能提高15%,功耗降低25%。”

三星是迄今为止唯一宣布其3nm计划的公司。对于这个节点,代工厂将迁移到一个新的环栅技术,称为纳米板。台积电尚未披露其计划。“在3nm,三星在2021年有很高的可能性大规模生产,”Jones说。“台积电正在加速发展,试图缩小与三星的差距。”

据消息人士称,台积电在3nm开始研究纳米片finFET、纳米线finFET,甚至是finFET。扩展finFET的一种方法是在沟道中使用锗高迁移率材料,今天的finFET器件在沟道中使用硅或锗硅(SiGe)。一个更大的锗掺杂提高沟道的迁移率,而控制缺陷是这里的挑战。

扩展finFET是很有意义的,3nm的finFET为今天的5nm finFET提供了迁移路径,但也遇到一些挑战。理论上,当鳍宽达到5nm时,finFET达到极限。“今天,我们在一个标准单元中使用了两个用于NMOS的鳍和两个用于PMOS的鳍,” IMEC的Horiguchi说。“3nm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在标准单元设计方面采用单鳍结构,单鳍必须具有足够的驱动能力。为了将finFET扩展到N3,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技术来增强单鳍功率和/或减少后端寄生效应。“

除了高迁移率finFET外,下一个选择是环栅。2017年,三星推出了3nm的多桥沟道FET(MBCFET)。MBCFET是一种纳米片FET。三星的首款MBCFET将于2020年投入风险生产。

纳米片比finFETs有一些优势。在finFETs中,栅覆盖在鳍的三个面上。在纳米片中,栅极位于鳍的四个侧面,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电流。

与5nm相比,三星的纳米片FET的逻辑区域密度提高了45%,功耗降低了50%,性能提高了35%。“在可扩展性方面,finFET结构有一些限制,因为电源电压不能降低到0.75伏以下。我们利用这种纳米板结构进行了创新,将电源电压降低到0.7伏以下,“三星的Lee 说。

有几种类型的环栅技术:纳米片FETs和纳米线FETs。环栅是从finFET进化而来的。与纳米线FETs相比,纳米片FETs具有更宽的沟道,这转化为更高的性能和驱动电流。

对于环栅来说,存在一些挑战。一般来说,它们只提供超过5nm finFETs的适度规模提升。在工厂里制造环栅技术是挑战。

“当你在3nm及以下开始下一代环栅时,这增加了另一个数量级的复杂性,”Lam Research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Richard Gottscho说。“起初,它看起来像是对finFET的改进,但是需求越来越严格,而且环栅架构的复杂性明显大于finFET。”

在纳米片制程流程中,第一步是在衬底上沉积薄且交替的锗硅层。应用材料公司工程管理高级总监Namsung Kim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既然我们有锗的含量,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屏蔽衬底层。”

该行业多年来一直在为环栅工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寄生电容,”Kim说。“环栅技术最主要的挑战有两个。一个是内隔离器,一个是衬底隔离。”

 

未来会是什么?

 

那么环栅或纳米片会延伸多远呢?“纳米片可以扩展两个或三个节点。代工厂可以在N3引入纳米片。下一代可能是肯定的。之后,我们需要改变纳米片集成或体系结构。但它仍然是一个纳米片架构,”IMEC的Horiguchi说。

在研发方面,业界正在研究在先进节点如何改进环栅finFET。在这一点上,环栅器件只比finFET提供适度的规模提升。例如,IMEC以前的纳米片的栅极间距为42nm,金属间距为21nm。相比之下,5nm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间距可能为48nm,金属间距为28nm。

在实验室中,IMEC已经演示了P型双叠层环栅器件的可扩展性,该器件的沟道中含有锗。IMEC采用无扩展方案,开发了一种栅极长度约为25nm的纳米线。这也可以调整为纳米片。与以前的版本一样,导线尺寸为9nm。

锗可以起到一个作用使finFET延伸到5nm及以下。IMEC证明GenFinFETs具有创纪录的高Gmsat/SSsat和 PBTI可靠性。这是通过改进替代栅的高K工艺来实现的。

仍有待观察的是,finFET技术是否会扩展到3nm?目前还不清楚纳米片是否会按计划推出。事实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性,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来确定何时这些内容会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原文来自智慧产品圈

547
 条评论
相关内容推荐